征集志愿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个为考生提供了多一次就读大学的机会,但是多年来很多的考生和家长对于征集志愿一直都抱有不太好的印象,那么征集志愿的缺点有哪些呢有什么风险吗?和集中志愿区别在哪呢?都成为了不少考生最关注的焦点,接下来小编就本文带领大家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参考!

征集志愿的缺点有哪些有什么风险?和集中志愿区别在哪?

征集志愿指对于第一批至第四批第一志愿录不满额的院校,在每批次第一志愿录取完成后,由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公布院校招生缺额的计划,简而言之就是招生计划未满额的高校进行再次招生的计划,对于学校而言是为了满足招生计划,而对于考生来说征集志愿属于是自己报考大学的第二次机会,因此对于考生和学校来说是一个再次选择的计划,从本质上来说征集志愿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项目。

不过即便如此征集志愿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首先就是招生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数量会比集中志愿填报少很多,这导致不少的考生很难在征集志愿的学校和专业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其次就是报考时间短暂,一旦错过就意味着只能报考下一批次的志愿,或者说第二次征集志愿,这样一来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会更少,因此在此期间考生若得知自己被退档,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到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及征集院校的名单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等,报考准备时间较为紧迫。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征集志愿的高校和专业中,很多的学校地区较为偏远从而导致招生不满额的情况,或者是较为冷门的专业或者是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才会出现征集志愿补录的情况,因此对于考生来说选择报考的难度高,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佳,而特殊要求的专业即便是降低分数线录取,其他条件达不到也是不能够被录取,偏远地区的学校不论是未来的就业机会还是生活环境都是个未知数。

因此综上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征集志愿虽说招生对象的数量相应减少,但是学校的数量和专业的数量也相对减少,对于分数线较低的考生来说想要在征集志愿的学校和专业中找到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和学校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被退档、被冷门专业录取的概率非常的高。

而且热门专业或者热门高校的征集志愿也会因为报考人数多导致竞争激烈,总而言之因为高考分数线较低被退档的考生,报考征集志愿如果说选择了专业调剂的话,被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录取概率会非常的大,所以说在报考征集志愿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冲稳保”且选择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专业进行报考。

那么征集志愿和集中志愿的区别在哪呢?集中志愿也就是高考后考生首次正式填报志愿的阶段,在招生学校、专业和招生对象以及填报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以本科批集中志愿为例,本科批集中志愿通常在本科提前批录取之后开始填报,大部分的省份都安排在7月初和7月中旬,所有本科批次的学校和专业均在该批次进行招生,所有达到本科批次线的考生都有资格参加本次的志愿填报。

而征集志愿主要包含没有录取满额的本科学校或者专业,所招生的专业和学校数量锐减,招生对象只面向没有被本科批次录取的考生,即被集中志愿填报退档的考生,档案属于自由可投状态的考生才有资格报考,高考成绩至少是需要达到本科批次线的考生才能报考本科批的征集志愿。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