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填报志愿时,我们发现各种各样的线总是非常多,有投档线、录取线、批次线等等,让人分不清楚。其实投档线又叫提档线,是大学提取档案的最低分数线。大学投档线是怎么定的?按照什么标准?投档线和控制线又有什么区别?本文就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
大学投档线是怎么定的?
大学投档线是在录取过程中形成的。大学会按照招生计划数、考生志愿填报并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录取,比如高校计划招生200人,提档比例是1:1.05,投递志愿前省招生办会将考生的分数从高到地进行排序,位次在前的考生优先投递志愿。高校会提取前210个填报了该校的考生志愿,然后根据这些考生的专业志愿进行逐一录取。这第210人的分数,就是提档线。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的提档线,是根据大学的招生计划数、考生的高考分数、提档比例这三个因素来决定的。提档人数越多,提档分可能就越低;考生填报人数越多,高考分数越高,提档分数就越高;提档比例越大,提档人数越多,提档线可能越低。
投档线和控制线有什么区别?
投档线的内涵前面我们已阐述,这里重点分析控制线。控制线又叫省控线、批次线,是省招生办根据招生计划数和考生成绩综合划定的分数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本线、二本线、专科线,只有高考达到了省控线,才有资格填报相应批次志愿。
所以两者的作用不同,控制线是考生具备填报相应批次志愿的资格线,而投档线是决定考生档案能否被投档到高校的资格线。
投档线往往比控制线高,达到了控制线只有填报相应批次的机会,比如说达到了本科线,有填报本科院校的机会,但并不一定会被录取,需达到该校的投档线才有可能被录取。为什么说才有可能被录取?这是因为即使是达到了投档线,也仍有可能因达不到专业录取分数线、单科成绩不符合要求、体检要求不符合等因素而退档。可以这样通俗理解:控制线是进入本科“乐园”的门票,投档线是乐园里的“设施门槛”,只有分数达到才能跨过门槛有机会“玩上设施”。
控制线通常较为稳定,如专科线通常每年都在二百分左右。而投档线不是很稳定,会根据考生志愿填报上下浮动,有时录取最低分可能会比往年上涨几十分,有时也可能比往年下降十几分,变化较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