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这个两个故事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两个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就是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精卫和刑天两个神话形象,并赞扬了它们宁死不屈的精神。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精卫和刑天,精卫和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刑天是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乎未能如愿以偿。但是,这其中的反抗精神,却是有价值的,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

    原文: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即使化成了异类并无后悔。
    只是他们有这样坚持战斗的心,至于是不是时机投合而能随了心愿?这事儿却又不好说了。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分别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和刑天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

     总的来说,这首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作者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