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志愿是招生未满额高校的一个第二次招生的项目,被不少的考生和家长称之为补录,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补录和征集志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今天小编就本文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征集志愿和补录是否为一个意思,其区别在哪,以及为大家介绍高考补录该如何操作,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
征集志愿和补录虽然在社会认知上认为是一个意思,但是其是两个不同的招生手段,虽然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为了招生计划人数能够达标,但是其发生的时间、招生对象以及操作方式都是会有很大的区别。
征集志愿一般是各批次集中志愿录取结果公布之后开启,不同批次有不同批次的征集志愿,且分多次开启征集志愿,其报考流程和集中志愿一致,需要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录取规则也是和集中志愿相同。
补录大部分都是会在所有批次录取结束之后,也就是直至专科征集志愿录取完毕之后,补录才会开始,或者是高校开学后开启补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招生计划人数达标,最特殊的情况就是在一些高校开学后才开始补录,这需要一些已经被录取的考生由于个人原因放弃入学,从而多出一个就读名额,这个时候学校才会开启补录,但是这个概率还是比较小的。
录取概率上征集志愿和补录差距也不小,征集志愿的录取概率较高,如本科批次征集志愿至少需要达到所在省份的本科线,只要合理填报征集志愿,遵循“冲稳保”且选择专业调剂能够被录取的概率非常的高,而补录的话概率较小,属于是人多肉少,可能一两个名额多名考生报考,被刷下去的概率很高,即便降分录取,也可能因为竞争激烈导致落榜。
在了解了征集志愿和补录的区别后,相信很多的考生对于如何参加补录比较陌生,和征集志愿不同每年都会有大致的时间区间公布,而补录的话则需要根据高校的录取情况和报考情况随时可能会出现补录的机会,考生需要密切关注所在省份的考试院官网发布的补录信息,包含补录时间、补录学校及专业和补录条件等信息。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补报志愿系统进行填报志愿,在此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身的高考成绩理性报考,尽管一些学校会进行降分录取,但是把稳起见,还是需要遵循“冲稳保”的填报规则进行报考,一般来说补录的录取结果会在半个月之内公布,考生可在所在省份教育官网进行查询,被录取的话则和其他考生一样正常报道即可,不过在报考补录志愿的前提就是考生的档案属于“自由可投”的状态,也就是没有被任何学校录取。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