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专项计划作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帮助大量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成功升学。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地方专项计划学生毕业,其就业问题逐渐引发广泛关注。地方专项计划就业问题有哪些?毕业生就业去向又是如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作出探讨,大家快来看看吧!

地方专项计划就业问题分析,地方专项毕业生就业去向是?

地方专项计划就业问题有哪些?

一、就业地域限制

地方专项计划鼓励学生回乡工作,并提供一定的就业优惠政策,部分高校也可能会和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要求学生毕业后去协议地点或生源地工作,这和想自由选择职业、城市的学生想法相悖,强制要求回到生源地可能会压缩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影响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地方专项计划招收的学生全来源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就业不仅是机会相对有限,就连工作待遇也很难得到保障,比如说上海很多企业是双休,而小城市的企业大多是单休甚至是月休。导致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就业工作抵触职业满意度降低。

二、市场需求较小

地方专项计划招生专业有很多是冷门的,市场对冷门专业的需求较小,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符合当地特色的工作。例如哲学、考古等,这类专业的岗位十分稀缺,通常需要学生学历深造才能获得就业机会。

为了能找到工作,学生只能选择与专业无关的、不感兴趣的工作,短期存在着情绪消耗大、效率底下的影响,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职业发展受限、对自我价值感到迷茫。

三、就业竞争劣势

部分院校会优先将教育资源、工作推荐等给正常招生的学生,地方专项计划的学生无法得到优先机会,资源分配不均。用人单位、高校都愿意优先招收、推荐正常录取的考生而非地方专项计划的考生,地方专项考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业渠道相对狭窄。

地方专项毕业生就业去向是?

地方专项计划旨在为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上学,给其提供低分录取的机会,其核心是“定向招生、非定向就业”。虽然是通过地方专项计划录取进来的,但在就业上和正常录取没有不同,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是自主就业,选择自己想去城市和想做的工作。

少部分院校的地方专项计划会在学生入学时要求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须前往指定的地方工作;还有一些师范类专业也会要求签订就业协议,前往基层地区就业,服务期通常为3-5年,若违约就要提交违约金。此类属于强制就业。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